传承民族文化,赓续文明血脉
——访吉首大学李启群教授
(作者:彭君梅 李婧 指导老师:吴秉承)
一位新生,迎着新中国诞生的曙光,降生在永顺土家族的一个大家庭里;一个机会,在恢复高考之际考入吉首大学中文系;一种情怀,研究濒危的土家语,为民族语的传承贡献力量。她立足湘西,服务湘西,与家乡同行并肩奋斗,在离休后依然秉持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矢志不渝地走在土家语研究的道路上,用行动来诠释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决心。她就是一生扎根湘西的“土家女儿”李启群。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留校任教以来,李启群先后担任过现代汉语、方言学、普通话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面对纷繁复杂的语言学问题,她巧妙地把汉语教学同当地汉语方言研究、湘西少数民族语言和本土文化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使原本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教学讲解得直观、生动、有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研究特色。土家语研究专家彭秀模先生曾评价道:“李启群是我在中学和大学教过的学生,既能懂古代汉语,也能教现代汉语;既能搞汉语方言,又能搞民族语言研究,这是很难得的。她在语言、文学领域里成就显著,是吉首大学语言文学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她为家乡湘西的教育事业默默付出,与教育工作者们共筑起教育之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人,为党和国家培育了一批批语言学人才。
据2000年初步统计,土家语的使用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1%,土家语业已属于濒危语言,而使用土家语的人口几乎都分布在湘西自治州。李启群是个土生土长的湘西土家人,在刚接触的土家语时,也存在着完全听不懂的情况。由于语言沟通不畅和土家语“断代式”传承的阻碍,李启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终于从知之不多升华到知之较多。
2007-2011年间,李启群应学院土家语研究的需要,多次带领团队下到龙山、保靖、古丈等地保留土家语的村落进行调研。当时湘西地区的基础设施尚不健全,村民们并不能自由调度用水。在气候异常年份的夏天里,烈日炎炎,村子缺水,他们只能去小水潭洗澡,有时甚至十天半个月也洗不上一次澡。到阴雨绵绵时,气温骤降,穿上四五件短袖依然不能御寒,最后热心的村民借给了他们衣服,才不至于生病。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后,她才能够和村民们用土家语基本沟通交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尽管条件如此艰苦,李启群仍坚持不懈地做土家语的调查研究,从未放弃过。当谈到这段经历时,她说:“做这个调查虽然很辛苦,但是特别有意思。当村民们发现你能听懂他们的土家语时,他们的情绪更加高涨,就一直和你说个不停,你会发现和他们交流特别有趣。”
后来,李启群还调查了湖南、湖北、贵州等多地土家语方言土语,主持编著了《土家语汉语词典》,为土家语研究、语言接触研究及土家族文化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受到了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李启群在湘西代表团集中讨论会上表示,“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我们的少数民族语言,再不抢救,就会随社会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她两次作为少数民族代表亲历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会场,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让她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及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化的关心。
保护濒危语言。小而言之,将有助于“复苏”濒危语言文化,促进语言文化多样性,让民族旅游资源的“民族味”更浓;大而言之,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使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到应有的水平。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李启群,离而不休,仍在漫漫科研路上奋斗着,为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埋头苦干。她依旧聚青春之力,扬土家语之帆,用笔墨纸砚记录土家族语言文化,以“亡羊补牢”的方式保护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的传承。
艰难方显勇毅,磨难使得玉成。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李老师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中有情,眼里有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将“春华”变成了“秋实”,在新征程上矢志奋斗续写出璀璨华章。她将青春奉献给教育和语言学研究事业,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熠熠生辉,为党和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情怀筑造梦想,一生倾情武陵。耳边隐隐约约间传来李老师的声音:“人生其实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自己能设计完成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得顺应这个社会。虽然大的环境我们没法改变,但是小的环境我们是可以创造的。所以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只要尽自己努力去做,就都能把它做好。”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国家已然给我们创造了极佳的社会环境,我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我们要以前辈为灯塔明珠,树立远大理想、志存高远,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添砖加瓦,在新时代中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