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湖畔的坚守
——记吉首大学唐生周老师
作者:欧丽闻 谢逢梓 指导老师:刘建新
巍巍武陵,苍苍大山。在神秘且美丽的湘西大地的风雨湖畔,有一位老者在这里坚守教学40余载,他就是吉首大学的唐生周老师。
1982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出于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唐生周毅然放弃了省城工作的机会,决定来到坐落于武陵山片区的吉首大学当一名普通教师。从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唐生周教授这四十年里只做了一件事:当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但是,就为了做好这件事,唐生周付出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年过60岁的他如今已是满头白发。刚来吉首大学没过几年,在党的领导及湘西州、市委的指示下,砂子坳校区的建设提上日程。唐生周与师生合力开荒种树、推碾子修路……积极投身学校建设。唐教授说:“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只要是党说的、学校指示的,那我们是一定要坚决响应支持的。”他表示,没有党和国家的资助,就没有今天的唐老师。学生时期的他正是是靠着每月一二十块的补贴才支撑着完成了学业。于是心里十分感激,立志要回来为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他深知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在四十余载的教学生涯中唐生周主讲课程 7 门,讲授课时逾万,教授学生数万。视教学为第一生命,不断淬砺教学艺术,年年求新,堂堂求精,形成了 “ 平易亲和的课堂气氛,行云流水的自由发挥,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述,恰到好处的现实联想 ” 的教学风格。多年来,他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甚至大年三十、初一都要给研究生通过邮箱指导修改论文,或写信回复本科生的教学问题。由于长期的超负荷运转,唐老师几十年的先天性心脏病几乎让他忘却,直到2008年10月才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做了心脏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出院之后全然不顾全休一年的医嘱,立马投入研究生和本科生论文的指导工作,半年之后又站上了2009级古代汉语课的讲台。同时唐老师也时常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汉语言教学方案。他信奉王力先生的教一门课写一本书的做法,先后编写了《古代汉语》教材,撰写了专著《训诂论稿》,与学科同人编写了《汉字学教程》,还发表了20余篇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学术论文。但是在教学和科研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教学,因为他觉得自己作为教师,教学是学生这个群体获益,而科研则更多的是个人获益。在唐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从吉首大学汉语言专业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们继承了唐老师的师风师德,在不同的教育阵地拼搏着。
2012年农历大年初二晚上,正是亲人团聚的幸福时光。唐生周在常德老家石门县太平镇亲手写下一封5800余字的反馈信。这封信缘于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价。在评价唐生周的教学时,有一位同学提出唐生周教授应该多辅导下怎样记课堂笔记,还有一位同学在教学效果一栏只给唐生周打了50分。对此,他先是感谢同学们的反馈意见,打消了学生顾虑,再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培养做好笔记需要具备的四种能力。因为这份严谨细致,连续几年学生网上评课,唐生周的课名列全校第一。很多同学甚至为了来蹭上一节唐老师的课坚持一直在各校区之间不断往返。唐教授说:“我仍然记得我的前辈彭秀模老师曾经对我的指导。他那时候常常来听我讲课,因为在一次课上念错了一个古汉语的读音宀(mián),下课后他可谓是立刻“声色俱厉”地指出了我的问题。他这种教学严谨的态度后来一直影响着我。教书是个良心活,唯有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获得真正的安心,也才能真正感受到职业幸福感。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要让学生毕业时带走深厚的专业功底,还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019年唐生周到达退休年龄,但他依旧坚守在教学战线上继续坚守,利用互联网在慕课、超星读书上发表课程教学视频,并推动教材编写的二次修订,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提倡有趣化教学。他希望将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与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推动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这是他作为一位老师的任务和使命。
唐生周修筑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路,用无私的爱帮助了许多学子践行着“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使命。这位教古汉语的“老”先生,引领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像他一样投身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如现任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邹晓玲、吴晓等教授。在吉首大学,像唐生周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与其同期入校的,还有被称为“文旅扶贫中行走的树”的张建永、着力湘西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李启群……扎根湘西,服务武陵,做出贡献,他们带着这份跨世纪的坚守,将教书育人的道路越走越宽。
四十年的岁月沧桑,他已秋霜初染;四十年的春夏播耘,他也不断收获着教学的成功与喜悦:先后被授予省师德先进个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很多人说唐老师是一名伟大的教师,但他却常说他所做的只是一位教师应该做的。在吉首大学万千学子心中,“唐生周”这三个字已成为最美的名字——远远不止于留恋,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景仰与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