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热血,一生坚守湘西教育的耕耘者
作者:米文文 张昕垚 文悦 熊轩艺 谢文娴 刘贝 指导老师:刘建新
有一种热爱叫坚守,有一种根生叫第二故乡。时至今日,81岁的刘敦纲教授依然在为吉首大学教育事业散发余热。1963年,自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22岁的刘敦纲义无反顾来到湘西桑植支援山区教育事业。1973年由桑植县推优调入吉首大学中文专科(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书至2001年退休,后又登上了民族预科教育学院讲台……悠悠六十载,刘老先生全身心献给了湘西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异乡求学、任职的奔波未曾浇灭先生理想的热火。而立之年在建校初挑起了中文系建设的担子,又在花甲之年重担民族预科学院建设的重任,从青丝到白发,六十载春华秋实,吉首大学是他辛勤耕耘了一生的土地,刘敦纲老先生的一生也真正做到了无悔、无私、无惧。
行而无悔:从教湘西,扎根第二故乡
“千里烟尘书香近,异乡耕耘报国情。”从教湘西,是他无悔的初心。大学毕业后,先生有机会去大都市工作,但他一声不吭来到湘西武陵山脉北麓的桑植县支教。特殊期间,1968年吉首大学停办,1971年复校,师资严重短缺,于是州教育局决定从所属各县中学教师中选拔一批来任教,刘敦纲先生便作为第一批教师被推荐至吉首大学。刘老回忆,刚入吉大时,中文专业教职工只有十多人,学生有一百人左右,条件有多艰苦呢?看食堂就知道。教工食堂是露天的,洋洋洒洒的灰霾经常乘着风起起落落,特别是下雨天,教师们都蹲挤在屋檐底下吃饭,刘老也只道不过趣事尔,笑谈:“那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就下小雨咯……”在吃饭都窘迫的环境中他留了下来,以湘西为第二故乡,挑起了建设吉首大学中文系的重担。这一留,就是49年。
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吉首大学日新月异,只有他的身影如一。
谈及过往难处,先生唯一的感慨只是:“由于生活习惯和语言不同,在执教的过程中常常发生一些歧义,这可能是最困扰的。”于是刘老尽可能地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最后师生间能够仅凭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知道对方所想。他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只要教好学生,吉大中文系越办越好,他就感到满足。
他说:“从教湘西,是我青年时期就决定的事情,一做就是一生。”于是在这片原本陌生的山区,刘老助力无数湘西学子走出大山,也陪伴吉首大学中文系、预科院一步步壮大起来。
躬耕无私:箪食瓢饮,只为心中纯粹
“箪食瓢饮,餐菊采薇。”谦逊淡泊,是他无私的心境。刚到吉首大学工作那几年,刘敦纲先生担任教研主任,问及当时艰辛,刘老却笑笑说没有困难,只是本分地处理日常教务。后来,刘老又被任命为吉首大学中文系主任,尽管退休近在眼前,面对评高级职称的机会,先生还是推荐了更年长的教师,到退休时自己也只是评到了副教授。只问耕耘,莫问得失,因为责任与需要,他选择抗在了众人前。他在采访时坚定地说:“我缺一个正高,但我的人格在。”
2014年,当拿到国家课题后,他总说:“我是被大家推着走的。课题记在我名下,事情是大家做的。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离不开群体的力量。”“被推着走”,简简单单,却是先生谦逊的写照,更是刘老崇高的人格体现。
当提及人生重来是否会选择不这么清苦的人生时,刘老动情地坦言:“我从不后悔年轻时的选择,我很庆幸自己用一生去坚守这么一件事情。”
将毕生心血贡献于建设教育事业,对待科研工作不断开辟新知,刘老的奋斗史也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生动写照。跨越青年的重重阻碍,直至耄耋之年,刘老先生仍坚守心中净土毅然不变。
一生无惧:桑榆未晚,退休岂曰退志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骥伏枥,是他无惧的信念。退休后,刘敦纲老先生重上民族预科教育学院讲台,就连节假日也在备课、改作业。年迈的刘老仍通宵达旦地工作,还与同事将预科院建院以来刊登在报刊杂志上的众多文章编写成册,为预科教育贡献力量。2008年大冰冻,先生在去上课途中摔成重伤,即便已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但十几年来,刘老半句怨言也未吐露。
作为吉首大学老科协第一批会员和老年大学发起人,“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是他一直秉守的研究精神。2021年,早已退休的刘老把近2000多册私人藏书送进了校图书馆,这已是他第二次将私人藏书捐赠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