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士的夙愿
吉首大学文学院 庄雨薇 魏翠翠
蝉鸣声中,我们采访组来到吉首大学石家冲校区,拜访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刘朝贵老先生。来到一栋墙皮脱落、绿荫掩映的楼房前,只见石桌前一位个子不高,脸型圆润,步履蹒跚,但精神很饱满的老先生。他手握一把大蒲扇,见我们的到来,忙招呼我们在他旁边的石凳上坐下。当明白我们的来意后,他端起桌上的一碗凉开水,慢慢地向我们掀开了他一生中那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卷。
青年立志卫国保家
1931年,刘朝贵老先生出生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1950年10月,年仅19岁的刘朝贵隐瞒父母,与同伴征兵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作为新兵的他被分配到部队,远赴朝鲜。从家到朝鲜,对于他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他从家走到花垣县,通过汽车、轮船、火车等几种交通工具才最终抵达辽宁丹东地区,几经奔波疲惫,以粗硬面包充饥,青年小伙满怀一腔热血,一路不曾叫过半句苦累。人民志愿军一批批地过鸭绿江,当时的朝鲜满目疮痍,饱受战争摧残,入目皆是荒凉。由于军事条件差距悬殊,我国志愿军只能曲折行事。刘老回忆道, “当时的困难就是美军的飞机轰炸,我们不能走宽阔的公路,只能走崎岖的山间小路,才不会被敌军发现”。
在过鸭绿江的前一天,刘朝贵老先生从新兵战士调入通讯部,光荣地成为了连部通讯员,主要任务是人工传递战争信息,密切联系部队往来,做好战争后勤保障。由于当时我国空军资源匮乏,防空领域力量薄弱,防空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现在与当时也是大不相同了,科技高度发展,我国空军部队也建设得更加完备,综合国力提升了。
“我们当时就是吃不饱、喝不足、穿不暖,白面都只有在打了胜仗以后才能吃到,对于那时来说,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刘老说完笑了笑,大概是回忆起当年白面的美味了。从1951年3月至1954年下半年,刘老在朝鲜经历四个年头,他坚守通讯员的岗位,在纷飞的战火中传递着一条又一条战报,严寒的环境磨砺着意志,却无法冷却那一颗颗炽热的爱国心。刘老最终荣立三等功。
中年甘当服务社会
刘老在1953年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身为共产党员的他深感自豪。战争结束后,部队进行了文化扫盲运动,刘朝贵老先生就是受益者之一。提及此事,刘老庆幸地说道:“要不是扫文盲运动,我怎么能成为有文化的人?还是多亏了党和国家啊!”。
从部队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广西桂林防化部队,专门负责防原子弹防化学保障工作,实施核辐射侦察等任务。
1976年,刘老转业回到家乡,担任湘西州卫生局副局长兼防疫站站长。湘西地处深山,自古蛮荒,经济落后,医疗条件差。因此,湘西人民的健康状况不甚乐观,平均寿命竟才三十出头,刘老为此日夜难眠。为了改善人民的健康质量,刘老让出自己的福利留给知识分子,大力引进医疗人才;与此同时,他着手改善湘西地区的卫生条件,让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科普卫生常识,在贫瘠的湘西大地上筑起健康防线,保卫百姓的生命与健康。“卫生防疫事业是人民活下去的保障,我们要对得起父老乡亲。”秉着这样的念头,刘老投身于医疗事业,直至退休。当谈及为什么这么努力工作时,刘老先生理所当然地说道,“只有我们把卫生搞起来了,人民才能好好生活嘛。”如今的他虽已高龄,却常常关注着防疫的消息。他与我们谈起抗击疫情的三年,谈及那些一线的年轻医护人员,欣慰之余,他眼里的关切之情更是挥之不去。而后,他激励我们要坚持奋斗,他对青年一辈,对祖国的未来都充满了期望。
晚年祈愿中国强大
“现在晚年生活很好,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我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讲到现在,刘朝贵老先生感到满足与感恩。刘老先生现任吉首大学离退休第五支部书记,年愈九十的他,穿着朴素的衣裳,住着窄小的套间。刘老深知教育事业的重要性,现如今他还时常关切着学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看到你们都健康成长,做出一番事业来,就是最令我高兴的了。”刘老和蔼地对我们说道。而后,他还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因为亲历过战争,刘老表示他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中国变得越来越好。“我不想看见有枪子儿打到我们的土地上来。”刘老语气坚决地说道。看到当今中国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强盛,祖国愈发繁荣的景况,刘老先生倍感欣慰与喜悦。“你们年轻人要跟我们一样肯干,不管多困难都要去干,中国的未来就是要靠你们去干出来的。”刘老先生这样激励着我们,他对青年有着殷切的期望,对中国的未来更是无限展望。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朝贵老先生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他与青年一代同样盼望着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在盛荫之下,刘老似乎是这世间最寻常的老人,但我深知,平凡诞生伟大,伟大融于平凡。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一代接着一代发展。从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身上和他一生的三大夙愿,我们能深深感悟到他那质朴的家国情怀和中国奋进征程上一代人的艰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