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19汉语言三班曾彤芯
“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这是《尚书·泰誓》中的中的一句话。在如今的小康社会中,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民本精神,更要关注生活中为社会做贡献的、具有正能量的人们。
有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在夜里悄然落下,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与万物,虽微小,却有力量。如今社会正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力量,有时纷杂太多,坚守本心的做一件小事也成了不易。窗外的雨滴答落着,远处传来的是朗朗书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教古代汉语课程的老教师--唐生周教授,曾任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他正如春风化雨般点点润泽学生干涸的心灵,这雨不大,却足以解渴;这雨也不小,在潜移默化中能给人力量。
初见他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一头白发,我暗自在心中琢磨,这应该是我见过年纪最大的老师了,竟然还没有退休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惊讶的同时,我也不由得对他心生钦佩与敬意。他总是西装革履,戴着一副眼镜,衣服穿戴得整整齐齐,显得温文尔雅和文质彬彬。在后来的讲课过程中,他的声音也让我十分吃惊,仿佛丝毫没有受到时间的影响,听上去中气十足,与他那一头白发形成鲜明的对比。讲到激动时他还会提高音量,抑扬顿挫、慷慨激昂,也正因为如此,在他的课堂上同学们大都精神奕奕,十分活跃。有时内容难度较大,同学们的听课氛围会有些消沉,但教授也不会责怪同学们,反而温和耐心的询问我们:“同学们,是不是我讲的不够生动,你们才会没有精神啊,如果对我讲课有什么建议的话一定要告诉我。”言语中满是关切与谦虚,让我们觉得十分亲切与温暖。有时与他在学校中偶遇,他也会笑容满面的和我们打招呼,还会唠唠家常,一点架子也没有,在相处随意、无话不谈的背后,是我们大家对他发自内心的尊敬与钦佩。
疫情期间,在学校见面变成了网上授课,在线上讲课需要换一种教学方式,并用到很多新的软件,要认真学习与多次实践才能熟练运用,我们这些年轻人有时候都摸不着头脑,更不用说他这个老人了。可他的激情却丝毫没有减弱,有时软件出了一些差错,他会虚心询问我们:“有同学知道这个是怎么弄的吗?我头一次上直播课,不是特别熟练,请你们谅解,在这一方面你们大家都是我的老师。”他也仍然每天准时准点来给我们上课,有时我才刚迷迷糊糊起床,头脑还不清醒,就听到他精神的声音从手机里传来了,宛如一颗刚剥开的薄荷糖,让人提神醒脑,顿觉神清气爽。他为我们上课十分尽心尽责,不会因为别的原因就录播课程让我们自行观看视频,每次都是诚意满满的直播课,给我们班上完了后又接着给下个班上,这一上就是一整个上午。在疫情期间,令我感动的不仅仅是各地的医务人员,更有这些坚守在岗位上的,默默奉献着的可爱的人们。他们坚定自若,遵循本心,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在别人停滞不前时,继续拼博,终有一天会丰收。所谓精神,从来都不是挂在嘴边说说而已,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完成,才是真正的精神。
其实唐老师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他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吉首大学任教,春去秋来间,头发雪白,不少以前的中年老师调走,成了知名大学的名牌教授,青年老师也纷纷跳槽,或从政或经商。可他仍是这样,用无数个早起的清晨与日落的黄昏送走一届届的学生,又迎来一张张新的面孔;用他诚恳的心与渊博的学识,点亮漆黑的夜与一颗颗干涸的心。即将毕业的学生在留言册上这样写道:“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上完大学,可能就与菁菁校园说再见了。此刻心中既有展翅高飞的冲动,也有依依不舍的留恋。我们的留恋不仅因为美丽的校园,更是由于院里有一位叫唐生周的教古代汉语的“老”先生。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博客中感慨:“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看到他送给我的那套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便让我有些想懒惰的神经变得勤快起来。他严谨治学的态度,诲人不倦的师德,虚怀若谷的胸襟,素朴谦和的品格,时时映照着我从政为政的德行和做事做人的品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大行不顾细瑾,大礼不辞小让”。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去发现,身边的细节都值得去深深体会,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